浅评《走向共和》

本文最后更新于:2022年3月18日 凌晨

最近看完了《走向共和》,比现在没有营养的电视剧好看多了,当然也被同事吐槽说不是这个年纪的人看的(就像吾辈听的音乐一样)。讲清明到民国之间的历史,里面的李鸿章真是饰演得有血有肉,不再仅仅是一个在历史书上签下两次不平等条约的罪人,而是一个着力于挽救晚清王朝的改革家,伊藤博文评价李鸿章说 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

1647526287757

以下节选的片段均取自 豆瓣

北洋阅兵之前

  • 慈禧:要是我的生日过寒碜了,不仅我的面子没地方搁,朝廷的面子也没地方搁,同治中兴以来的气象都跑哪去了?这样一来,不单洋人瞧不起,连老百姓也瞧不起。洋人瞧不起你,他就敢欺负你,老百姓瞧不起你,他就不服你,这样就会出事,祖宗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。(于是她高瞻远瞩,花费了 3000 万两银子给自己过生日)– 听起来像是不管疫情怎么样,冬奥会不能停,必须要办,而且必须要办的成功
  • 李鸿章:要杀人,没人比我更在手。北洋在手,军权在握,要杀谁,只要使个眼色,就会有人忙着帮我去杀。正所谓,身怀利器,杀心自起,为官者,不可不戒啊。倘若有了生杀之权就嗜杀无忌,有了行政之权就作威作福,有了度支之权就为己敛财,甚至有一点小小的权力,比如县衙的差役,收税的小吏,官员的随从,如果把权力都用得无所不用其极,那真是国将不国啊。一个当权者有了权力,第一要紧的,不是运用权力,不是滥用权力,而是遏制自己的权力欲望啊…
  • 康有为:你说的不对,这不是修身的问题,也不是伦常的问题,不是个人品质的问题,也不是好人坏人的问题,一句话,这不是道德问题,这是制度问题。那么,这个制度之下的科举之制,我康某人又为何心向往之呢?我讨厌科举,讨厌透了,那些章句小楷,岂能考出我胸中锦绣,宇宙关怀。一次又一次的落地,一次又一次的耻辱,但我还是要去考,考进这个制度中去,因为,要改造一个制度,你必须先在一个制度内部。…… 一部五千年的历史,史学家们就写了两个字,那是幻想,他们认为,只要讲究这两个字,我煌煌华夏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,大错特错,我告诉你们,把这两个字扔掉埋葬他,他是误国的垃圾,换上两个字,制度,不错,就是和两个字。制度,如今举国腐败,朝政僵化,指望几个做官的,讲究操守就能救国,这是天大的笑话。

想要依赖于人的自觉简直是不可能的,不谈政治,即便是工作中,涉及到人的环节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,远没有自动化的机器可靠。

甲午战争日本备战

  • 日本外相:我们要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,把国民对政府的不满转移到对清国的仇恨上去。
  • 日本首相:清国向来各行其是,他们的国民对于国事更是混沌无知,李鸿章刚一伸胳膊,马上就会有七八只胳膊把他摁住。

现在不也是这样的么?通过外部矛盾(日本、香港和美国都成为过目标)掩盖内部矛盾(住房、教育、医疗),没有外部矛盾时,也会使用乾坤大挪移制造新闻转移矛盾。

甲午战争之前朝堂讨论

  • 季直:船慢一点怕什么,(据上文李鸿章交代,日本船快中国船 50%。)我与倭寇之战,彼曲我直,理直者气壮,气壮者斗志昂扬,以我斗志昂扬的正义之师,战于失道寡助的无耻之徒,怎能不稳操胜券呢?
  • 李鸿章:季直说的毫不慷慨激昂啊,我说了半天这快一点慢一点意味着什么你没听懂啊?
  • 季直:我的确不懂,武器自是战争要素,但绝非胜败之决定要素,决定胜负的,乃是人心。
  • 李鸿章:纸上谈兵,我来告诉你,我发主力定远号的航速是 14.5 节,而日本的吉野号是 22.5 节他想打你的时候马上可以追上你,而你想打他的时候,他早就一溜烟跑掉了。而射速呢?我方是五分钟开一炮,而敌方是一分钟开五炮,季直,请你告诉我,在开战的一瞬间,这人心何足恃?
  • 季直:据我所知,咱北洋船舰巨炮,倭寇皆无啊。他就是开物炮,也抵不上咱一炮,海上作战,我就是受他五炮又如何?只要同仇敌忾,众志成城,咱一炮就能摧毁它。
  • 李鸿章:说的好,说的好,我方的…… 十英寸巨炮确实倭寇所无,可我问你,这炮弹呢?

季直就是张謇,和历史书上办实业的形象大相径庭,显得相当幼稚。

甲午战败之后

  • 日本首相:两国力量相等,外交是力量,两国力量悬殊,力量就是外交
  • 翁同和:整垮了李鸿章,皇帝才能挺直腰板办事,才能挽救国家。(很像某些爱国者,一个国家好不好,要看其统治者的权力有多大。)
  • 翁同和:办事是小,尊严事大
  • 梁启超:爱国主义是恶棍的最后避难所(此句为引用),换言之,假爱国主义之旗号,恶棍们就可肆素无忌惮了。

感觉翁同和之流的清流派官员的脑子里都是浆糊,整天想着在一个零和游戏中争权夺利,虽然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,但可以让别人也什么事情都做不成。

八国联军侵华

  • 慈禧:我大清入关以来,国泰民安,咱们关起门来,过了 200 多年的好日子。—— 此段甚为精彩,回顾了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侵略,直到美国的利益均沾,说的十分精彩,最后的结论更精彩 —— 这都没什么,咱都可以谈,只要咱们还能和平共处着,可怎么着了,他们得寸进尺,竟然管起大清的家事来了…… 洋鬼子蹬鼻子上脸,竟然欺负到我头上了…… 我的脸面,就是大清的脸面。我是为江山社稷和洋人打仗…… 打败了,不要怪我,说我断送了大清江山。皇上,拟旨吧。—— 皇帝不说,慈禧就干脆代表皇帝向八国开战。
  • 八国联军军官:你看看吧,我不了解这些中国人,从他们把这些士兵送上战场开始,就没有给他们生还的机会。
  • 慈禧:祖宗的家法里边却没有平民封赏的说法,可人家保的是祖宗的江山,这祖宗的家法也该改一改了。
  • 八国联军统帅:清国的北京拥有全世界最厚的城墙,数十万军队在守卫着他,而我军只有两万士兵,因此我花费了两年去制定攻陷这一壁垒的计划,但我发现我错了,我只用了一个夜晚,具体地说是 5 小时 7 分钟。…… 各国尤其是俄国和日本,想把中国瓜分掉,像切蛋糕一样,我看这并不难。

这里的起因确实可笑,慈禧无法忍受外国不想让她废掉光绪。之前一个人可以决定的事情,现在做不到了,所以就宣战了,然后溃败之快都出乎双方意料之外。人心 vs 科技,甲午战争挨过一次打了,就是不长记性。

八国联军侵华之后

  • 侍女:是不是太后又有旨意了
  • 李鸿章:是,我又要去当汉奸,去卖国了。
  • 李鸿章:我大清人民,连活着都不拍,还怕死吗?

李鸿章这时候刚从欧洲周游列国回来,就碰到这茬子事,只能说是那个局面下的最好结果了。

清朝立宪

  • 日本首相(引用梁启超的书):李鸿章大才,然何其不幸,为政于中国之地,其乃绝对专制之地,故而有才化为奴才,且举国之人才,一遇专制而化为奴才。
  • 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,管他各国如何?
  • 某大臣:咱们和袁世凯,庆王斗,打的什么牌?是整肃吏治…… 老佛爷不看中这个,他也不在乎你贪污腐败,可是你跟他离心离德啊,那你就死定了。你看人家,玩着,闹着,又搞女人,又搂钱财,可是政治上永远正确,屁股坐的永远是正确的地方。

名言法制,实为人治。屁股大于能力,一切都要按资历而非能力来排。

孙文对康有为及其弟子讲演

  • 孙文:大清国人人有病,愚昧之病。被奴役着却以为自由着,从来不知道平等为何物,不知自爱且不懂爱人,一句话,奴才不知道自己是奴才。 四书荼毒生灵,五经钝化人心;三纲生产奴才,五常捆绑性情。这是文化之病。 普天下之大众,食不能裹腹,衣不能暖身,而王爷大官骄奢淫逸,盘剥不止。这是经济之病。 所有这些病症都是一个总病根,那就是政治之病:华夏四千年的封建专制。解决办法:走向共和。思想之药三味:自由、平等、博爱。制度之药三味:立法、司法、行政三权分立。…… 共和思想源远流长;早在古希腊便有了初步实验。但那过于原始,不成体系;后来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,首倡三权分立,而民主宪政却在英格兰首开先河,其从专制到宪政的和平演变让世界大开眼界。那么制度一变,国势大增,雄霸世界,至今依然。但英国是虚君宪政而已。其后又有日(本)之实君宪政。霹雳一声,无君之宪政,也是我孙文所期望的共和,在法兰西诞生了。卢梭巍巍高哉,把平等思想遍布民心;百科全书派狄德罗、伏尔泰等诸位贤哲,摧毁了愚昧的神学,把博爱思想遍布民心。时机到了,罗伯斯皮尔振臂一呼,法国人民奋起反抗专制,攻占了黑暗堡垒巴士底狱,君主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,专制制度倾倒,自由踏着鲜血前进啦,红白蓝三色的共和之旗,在法兰西上空高高飘扬。不过诸君要知道,无君之共和,才是最纯洁的宪政,也是我煌煌华夏,最终要确立的国体。
  • 康有为:我是问你,我大清实行君主立宪如何?
  • 孙文:不可,国民均为奴才,只留下皇帝,那要实现民主宪政绝不可能。
  • 康有为:然则有君主而闹共和,势必暴力四起,血流成河,宜乎?
  • 孙文:若是大清皇帝识大体、知潮流,和平逊位,赞成共和,那是最好的。倘若固守专制,那就只有推翻他,我们创造一个共和国。

这段演讲实在经典,奴才不知道自己是奴才至今仍然可以用于绝大多数小粉红身上。正如浩叔所言:“就算自己过得很底层,也有大国人民的感觉”。

孙文关于皇帝的看法

  • 孙文:英国的宪政和皇帝可以并存,日本也行,唯独咱们中国不能有皇帝,(因为)没有皇帝他都敢搞专制主义,有了皇帝,当然,他还可能当一阵宪政皇帝,久而久之啊,他一定会是一个朕即天下的封建皇帝,这就是咱们的国家啊,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。皇帝,就(这)两个字,可它是封建主义的招魂幡。
  • 孙文:世界潮流,浩浩荡荡;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 …… 凡一切腐朽的制度,其灭亡也都是自掘坟墓。

不知道那位什么时候宾天,好让下一代人可以做的更好。

总结

只能说历史从不重复,它只会押韵。


浅评《走向共和》
https://blog.rxliuli.com/p/dc64a42f1dd142b4966c1bc92cb82c6c/
作者
rxliuli
发布于
2022年3月17日
许可协议